问中医几度秋凉55

日期 2010年07月23日 09:04:33 | 新闻类别: 其它

(55) 我就奇了怪了,这高血压比传染病扩散得都快?
母亲给人看病时,不但说出病人的病症,还常常说出病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性格特点。疾病在她看来不是从天而降的灾难而是有其前因后果的。因而,母亲经常向病人指出,如果不肯改变其生活方式或者调整情绪而企图用药物来维持原有生活方式的话,那是不行的,她拒绝为其治疗。为此,一部分人转而向西医求治,因为西医能给他们的生活方式提供药物支持。
像如今有人用吃药来维持暴饮暴食、过量饮酒、日夜颠倒、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都是母亲所反对的,她认为这对身体危害极大。 如今我们都习惯把疾病看成是从天而降的灾祸,把寻找病因当成是医生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其实大部分疾病我们都能自己顺藤摸瓜地找到原因的。而医生找的原因却是CT片上的和化验单上的。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外地读书,有一天校方突然打来电话说孩子瘫痪了,当地医院无法确诊,正用救护车连夜送往省城医院。朋友两口子吓傻了,也乘火车往省城赶,半路上打电话告诉我这事。考虑他两口子没什么亲属,又慌了手脚,怕误了孩子的病,于是我乘下一班火车也赶去了。
动用了省医院各种高科技手段,什么检查都做了,就是找不到病因。校方说是因为军训淋了雨,孩子上床之后就全身瘫痪,不会动了。我看孩子不烧、不肿、不疼的,就问孩子和同学有没有过身体激烈碰撞?他想了想说有,他正跑着,和迎面跑来的一个同学撞到了一起,那个同学倒了,大家去扶倒下的同学,他被撞到一棵树上站住了没有倒,当时有全身麻木的感觉。我去找医生把这个情节告诉他们,他们又来详细询问一番,然后请来一位女博士为孩子针灸,针了二十多天后孩子就痊愈出院了。 女儿说,在西医院的神经内科,中医出身的医生比纯西医有优势。
最近,两个熟人死了,一个42岁,一个不到40岁,两个人都很肥胖,得的同是高血压、脑出血类病。看到他们的亲人悲痛欲绝,我感到人的生命实在是很脆弱。
回忆小时候,很少看到胖子,患高血压病的人很少,偶尔遇到一个高血压病人,我母亲会很感兴趣。医院也很重视高血压,血压高一点就给开病假条。有想偷懒歇一天的人,就想办法把血压弄高点。我记得方法是:先跑上80米,再喝上一大杯热水,大夫给量血压时攥紧另一只拳头..这血压就高了,能得到休息一天的病假条。
如今每年的10月8日已被定为全国高血压日。我国患病率为18.8%,上海城乡高血压患病率为29.2%。有数据说,超过一半的中学生血压偏高。而高血压病和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占人口死亡原因的一半。
我就奇了怪了,这高血压比传染病扩散得都快?要是按早年的标准,这一半的中学生和三分之一的上海人岂不是都得休病假?
对高血压的成因,医学界还说不清楚,有关专家认为,九成半高血压病来自遗传。我想这高血压家族也和我们一样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专家估计的1.6亿多患者也不可能都是高血压家族人生的。
为什么高血压病在当今增长这么快呢?女儿说,当然是今人的生活方式使然了。中医认为饮食失节在高血压发病诸因素中占有重要位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成人超重率为2.8%, 大城市成人超重率高达30.0%。这些人是高血压的易患人群。同时,精神紧张也是一个致病因素。上世纪50年代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大概是2%,到了20 年,我国精神病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4%。有着这么多肥胖人和精神紧张的人作基础,社会怎么可能不流行高血压呢?
我说,吃降压药啊。女儿说常用的降压药是扩张血管,血管粗了,一量血压,当然就不高了,可是造成血压升高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心脏还承担着血管扩张带给它的更大调节负担,照样还存在心脏和脑病隐患。其实,治疗高血压并不难,只要调整生活方式就可让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下降,可人们宁可服用降压药,也不肯改变生活方式,这是不是一种新式愚昧呢?
今年的体检过后,一同事举着心电图,大呼小叫地到我办公室说得心脏病了。我一听就紧张,不是紧张她得心脏病,而是怕她大动干戈地治病,她的身体维持着一种很脆弱的平衡,任何治疗措施都会打破这一平衡,使她真正致病。从心电图上分析她心脏供血不足,可她最近也没失血,怎么会突然不足了呢?如果这一气血不平衡现象不是因为血不足,那就是气相对足了。这让我联想到单位最近搞的文体活动对这个从不运动的人来说是有点吃不消了。但我不能说是这个原因,不然她更要拒绝运动了,我得再找原因,我问:“你最近大量吃大枣了?”她说:“是啊,每天半斤,吃了一箱了,是大枣吃多了?”我告诉她停吃大枣,注意休息,一周后再去做个心电图。另一个同事拿来化验单,说胆固醇升高了,我问他最近吃什么了,问出他吃了一箱鱼子罐头。我说,你的胆都摘除了,还吃那么多鱼子怎么能受得了?别吃了,停一周再去化验看看吧。后来两人去检查都趋于正常了。 改变生活方式,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如今人们住楼房,用空调,电器设备齐全,家务劳动少,食不厌精,尤其在提倡消费、主张享乐的时代,想要过一种自然些的生活也不可能。
如今的孩子更会享受生活,没有吃过苦,缺乏毅力,指望他们自己改变生活方式是不现实的。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一出生就在其中的方式,他们怎么能想到要改变?又怎么可能去改变呢?所以,宁可用药物维持现状,也不可能改变自身环境。




本篇新闻来自:得医网
http://www.deyiw.com

本篇新闻的链接网址是:
http://www.deyiw.com/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90